2月23日13时, 65辆大巴载着3000多名看房人,从南京河西大街出发,浩浩荡荡奔赴南京市区及溧水、句容等地的72家
楼盘。
这场名为“春晓行动”的大型看房活动,由南京一家淘房平台组织,被称为南京
楼市“风向标”。记者随车采访,体会南京楼市冷暖,也深切感受到市民购房的种种关切。
河西、江浦人气最旺
楼市素有“金三银四”之说,意指开春之后的三四月间,无论是市民的购房需求还是开发商的推盘意愿,都会比冬天明显增长。现在已是2月下旬,新春后的首波楼盘上市潮即将到来。作为春节后的首场大型看房活动,“春晓行动”的报名情况,从侧面反映市民对房市的关注热度。
“这次看房行动的报名从1月中下旬开始,总体情况和去年同期差不多。节前相对平静,过完年上班后,看房报名的人数迅速增长,最多的一天报名超过300人,最后总报名人数约5000人,约3000人到现场。14条看房线路的关注度相对均衡,说明目前南京楼市自住需求占比较大。”365淘房南京新房用户中心总监汤苗苗告诉记者。
看房行动共分14条线路,既有主城的河西线、城东线、城南线、桥北线等,也有都市圈的六合线、溧水线和句容线。但从报名情况看,人气最旺的还是传统热门板块河西以及江浦。其中,仅河西线的看房人就坐满10辆大巴。
在南京限购暂无松动迹象的情况下,也有一部分买房人将目光投向溧水区域。溧水楼盘“君兰苑”销售人员王健表示,溧水目前的限价是每平方米1.2万元,当地精装楼盘单价都已破万,毛坯的还没到万元,吸引许多人前往投资购房。
据365淘房统计数据,南京今年预计上市楼盘196家,其中96家为纯新盘。江北延续着上市量“霸主”的地位,依旧是全年预计上市量和新盘上市量最多的板块。“金三银四”期间,预计南京有近6400套房源上市,其中包含17家纯新盘。
儿子结婚最是刚需
“儿子谈了女朋友,可能明年要结婚,所以我要赶紧给他看婚房,今天我一个人先跟着看房团‘打前站’,下次带他们父子专门来看。”侍大凤女士告诉记者。
因为儿子在鼓楼区上班,侍女士选择“鼓楼滨江线”看房。从世贸璀璨滨江、长江峰景到中冶盛世滨江,再到泛悦城市广场、招商紫郡兰园,每到一处楼盘,她都和置业顾问详细交流,并仔细查看每一间样板房,手上拿了一堆楼盘资料。
“57层的楼太高,得房率低,可能要买30层以上的阳光房才好……这个楼盘是现房,一买就能拿房,可惜户型设计得不好……这家楼盘离铁路太近,住进去恐怕嫌吵……这一家的户型最好,方方正正,可惜没什么学区……这个离地铁口近,周边配套也很成熟,就是平均中签率不到20%……” 侍女士跟着看房团一直跑到天擦黑,把线路上的5处楼盘全都跑了一遍,她连连感叹,“房子就和人一样,没有十全十美的。”
与她坐同一辆看房车的王女士,孩子还不足两周岁,现住在城里的老小区,她想改善一下住房,同时帮孩子挑个好学区,所以首选教育资源丰富的鼓楼区来看房。每到一处楼盘,王女士都要打听楼盘附近有没有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。其他购房人打趣她给小毛娃选学区太早,她回答说:“已经晚啦!我朋友才结婚,还没孩子,学区房就准备好了。”
看房队伍中,有手拉手的小情侣,有母子俩或父子俩,也有一家三口全体出动的,还有替儿女看房的老年人。总体看来,为下一代购房是最大的刚需。
楼市冷暖最受关注
当日18时左右,各条路线的看房车陆续返回到河西大街的集中点。下车后,一些看房人仍然围在路边讨论各自的收获和感想。
一位60多岁的阿姨是替女儿来看房的,她感慨说:“现在房子的面积都大,六七十平方米的新房是看不到了,低楼层的也看不到了。价格还是高,想两三百万买个新房不太可能。下个月准备开始看
二手房。”
“你小年轻单身只能买一套房,等你结了婚就可以买两套房。你想买房就要好好研究政策,比如最近首套房贷的利率下调,你要关注啊!政策一天不学就不一样,就搞不清了。”一位大伯语重心长地向身边的年轻人传授买房经。
“我今天看的仙林,下次准备看看城南,听说那边是未来的新街口。反正要多看看,买房不能怕麻烦,‘房’就是‘烦’嘛!”一位老南京“an”“ang”不分的发音竟引申出一条深刻的道理来,让围观者连连点头。
业内总结南京楼市的关键词,2016年是“抢房”、2017年是“纠结”、2018年是“冰火两重天”,2019年则有可能是“大稳小活”。也就是说,“稳地价、稳
房价、稳预期”的“稳”是2019年主基调,但也不排除会有一些灵活的操作。
“房贷利率上浮比例下调、限价放松以及落户政策微调,主要影响在投资心理层面,这不是南京楼市转向的信号,而是在调整过程中稳预期的结果。”南京工业大学天诚不动产研究所所长、南京市房地产学会会长吴翔华对近期南京楼市作如此分析。他预测,今年南京楼市会比去年要好些,但政策面松动的余地比较小,不可能成为楼市的转折年。
另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,1月南京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.8%,自去年8月以来,南京房价已环比上涨6个月。在当前情势下,是果断“出手”还是保持谨慎,还需购房人仔细掂量。 (刘玉琴)